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秉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协同发展战略,致力于“培养一等人才,坚持一流服务”,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进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夯实服务育人主阵地,开启高层次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新篇章,构建工程硕博士培养新范式,打造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新品牌,推进《学位法》全面贯彻实施,激发研究生教育治理新效能,构建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
统筹规划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有组织地孵化更多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制定物理学、生物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实施方案,增设“明志博士生计划(生物学)”和“李政道博士生计划(物理学)”,与“致远荣誉计划”组成三大博士生拔尖创新人才项目,联合校内5大高水平交叉人才培养平台整合纳入高层次交叉创新人才大培养体系,推动我校高层次交叉创新人才培养迈向高质量、内涵式、特色化、扩展化发展阶段。筹建高层次交叉创新人才培养办公室,对接各平台发展需求,牵头抓总推进高层次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提级增效。
实施博士生“学术报告会”关键举措,召开6大版块27场学术报告会,邀请超过180名专家听取330余名博士生的学术报告,重点考察博士生学术交流、学术创新和学术评价三大能力,根据学术报告综合评估进行分流淘汰,对于甘做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学生提供反馈通道,变革博士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截至目前,荣誉计划在读博士生超500名,近40%生源来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拥有500余位校内导师及600余位海外和重点行业导师;超过120名博士生荣获“致远荣誉计划”荣誉证书,近60%的毕业生赴斯坦福、普林斯顿大学等国际名校深造或高校任教。
推动校院企深度合作,强化产教融合育人。筹建成立卓工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探索多元成果评价标准。构建跨院系资源整合、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专家工作机制,试点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关键软件、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培养指导委员会,推动领域培养方案重构。牵头完成教育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12门工程硕博士在线核心课程建设并上线个工程项目入选教育部学位中心首届工程案例立项;“构建以‘思维+’‘专业+’为特色的卓越工程师特色课程体系”成功入选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优秀案例。
全面启动以学分动态调整为牵引的研究生课程综合改革,12年后首次进行学分调整,推出课程体系重塑计划、数智赋能教学计划、学科交叉课程计划、能力模块课程计划和课程质量提升计划等系列改革举措,在31个学科成功试点。自2024级起首推研究生《学术英语》免修制度,3818名学生获免修资格,占学生总数的38.6%。“三维评教”体系创新性引入分类评价机制,构建实践类课程学生评教方法,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评教管理流程。开展首届“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评选,30门课程获奖并示范推广。前瞻布局市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启动2024年校教学成果奖,评选出特等奖3项,一等奖11项和二等奖6项。
参与制定并全面落实《上海交通大学“AI+教育教学”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从AI赋能研究生课程、AI赋能研究生科研、AI赋能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AI赋能学科建设等多维度共同推进AI赋能研究生教育。举办系列论坛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利用AI技术为研究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培养环境。目前我校研究生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已开设200门,受益人次7600余人。
学校专门成立由校领导亲自挂帅的专项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工作小组,构建完备的组织架构。开展全方位、系统性的学习与研讨,组织《学位法》宣贯活动19场。对现行学位规章制度全面梳理,依据新法要求进行修订,经过24场修订研讨会、40余版修订文稿,正式发布《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上海交通大学关于申请授予学位的规定(试行)》,优化结构、整合内容、简化流程,重点新增实践成果相关表述、完善学位申请程序和新增学生权益救济章节,将论文评阅、学术复核等环节权限下放至学院,为后续更好地贯彻落实奠定坚实基础。
充分利用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先行先试授权,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博士专业学位布局。获批国家安全学交叉学科博士点,法律、应用心理、公共卫生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024年新布局智能科学与技术、运动科学交叉学科博士点,为新时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扎实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编制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方案,挤水铸金强化学位点内涵建设。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6年一次的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成效评估中,获“工作成效显著”评价,专家组充分肯定我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在服务国家战略、满足社会需求、突出学科优势的做法。
按期完成63个学位点周期性合格评估自评工作,通过分类设计、稳步推进的方式,邀请362名校外专家把脉问诊,相关机关部处共同参与,切实推进问题改进落实。
扩大国际交流“朋友圈”。2024年国际暑期学校及CSC项目吸引500余名顶尖国际学生来华,100余位国际师资参与,涉及人文社科、工学、生命科学等多领域。深化与21所校级联授互授学位高校合作,与多所高校新签、续签联授博士学位项目协议,提升拔尖人才国际胜任力。
探索国际招生新路径,召开多场次、多语言线上宣讲会,举办多国线下教育展,国际研究生申请人数较2023年增长27%,世界前100高校生源达到35%,吸引更多牛津、剑桥等高校顶尖学子。我校35 名博士生入选卓越人才国际化培养项目,申报录取率100% ;“外籍优博支持专项”立项6项,居上海市高校首位。
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喜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4项,优秀组织奖4项,涉及机器人、操作系统、“双碳”、集成电路等多个新兴领域,创近年最好成绩。“哪吒”研究生团队获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冠军团队。
强化学术引领,举办34场“大师讲坛”,邀请包括诺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得主在内的36位国内外顶尖学者,吸引近万名学生,向对口支援高校宁夏大学开放19场线上直播。举办多场次交叉学科论坛,助力研究生跨学科交叉研究。
扩大招生宣传,做好考生满意的服务。招生宣讲咨询会从6个城市增至13个城市,组织“优才夏令营”,学院按学科人才培养特点制定优质生源评价标准和选拔办法。2024年博士生录取数增长13.34%,“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录取数持续上升。
严格落实研究生考试安全工作责任制,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自命题五轮审查、压实责任,确保自命题“零错误”;构筑“六位一体” 防线,严格规范监考考务人员“三重培训”;优化服务保障,为特殊考生提供一对一暖心服务,切实保障研考平稳顺利,再一次实现“平安研考”目标。
构建党纪“学习网”,坚持两手抓两促进,将党纪学习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以“支部共建、服务共推”为抓手,与学校纪监巡、校园管理办公室、分析测试中心、学生创新中心、学生事务中心、张江高等研究院党支部,以及“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微波与天线博士生党支部联合共建,通过互学互鉴找差距、补短板,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携手共进促发展。
评选首届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奖,树立典型传递正能量;举办首届研究生教育管理培训班,累计培训20学时,覆盖300余人次,全方位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和队伍质量。
组建研究生院“青年先锋队”,争做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排头兵”,实现业务办理速度、师生满意度双提升。建立研究生“疑难杂症”专属反馈机制,有序对接54741234热线平台,开通“研”途有你专栏,2024年处理学生咨询意见112条,办结速度居全校第一。
暑期开展“以党促建,探索校企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新路径”实践活动。在24名研究生院老师带领下,38名校内导师与21名院系教师共同前往41家校企联培单位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将652名校企联培学生顺利送企,分布于15个省份、24个地市,让党员在真环境中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过去一年,研究生院在服务师生、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等方面收获满满。江南体育下载但我们深知,追求卓越的道路永无止境。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以更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破浪前行。
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衷心祝愿大家新春快乐,阖家幸福,万事顺遂!让我们满怀希望,迎接新的一年。祝祖国时和岁丰、繁荣昌盛!祝大家所愿皆所成,多喜乐、长安宁!愿新的一年,每个人都能在逐梦路上收获更多成长与惊喜 。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欢迎交流与合作。